1999年元旦刚过,一位出版界的朋友来约我为他创作一套六幅巨龙图,盛情之下,我痛快地答应下来。说实话,此前专以单一的龙为画面的作品,我还没有真正画过。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还是理想准时的交了作品。
那6幅不同形态、不同颜色、不同情节、活生生的龙的组画,是我在没有直接参照临摹画任何某一幅特定的绘画作品,或雕塑,或木刻,或服饰图案,或建筑上的某种龙的图案等,更不能为突出个人风格,而不顾千百年来民族大众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定式,把中国龙画成西方或伊朗的龙(见图Y1、2、3)的形象的前提下,独自创作出来的。但我间接参用了大量前人有关龙的文化遗产。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关于龙的造型资料和有关龙的文字资料。《中国美术全集》《中国书画鉴赏词典》《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华夏诸神》《中国神话传说辞典》《雍和宫唐卡壁画》《中国文物精华》《中国历代服饰资料选》和工笔画大师《潘,兹画集》及部分伊朗画册,并再次到故宫和北海公园浏览随处可见的龙文化,尤其是参观和品读九龙壁。
当时潜意识和个人艺术创作性格促使自己要在古人和前人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龙的形象中脱离而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面貌。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首先,我要刻服一种心理情绪,这就是因为千百年来,龙作为统治阶级和帝王的专有,专制手段及文化压迫的形式和工具,它的确是不可冒犯的。从这个角度我讨厌这些东西。
其次是它从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到后来的祀雨求风的,或佛或道或儒的中国式宗教形式,又给它披上了或雨调风顺,或霹雷闪电,要么为江山社稷是正义的象征,要么兴风作浪是妖魔邪恶的化身。单以每一幅只有一条龙的画面出现,在手法和造型,情节与气氛的构思与把握上,即要克服传统宗教式模式,让大众以艺术的视角来看待它,又要在具体描绘刻画上每每不同,还要与前人不同。这就需要克服上述封建的、落后的、宗教文化的影响,站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角度,站在一个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全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与新世纪前瞻的角度上来重新认识中国龙。
它从石器时代诞生,经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完善形成,沿革与发展中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性贡献,尤其是对身处亚洲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华夏民族大家庭分分合合的在历史舞台上的演进中,所起到的血脉维系作用和历史功绩是伟大的。
任何一个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被当时和后世所公认接受的,她是作品与作者和观众产生共鸣后才被确立的,我的龙的组画及《九五之尊》被印成四套挂历,4.5万册,发行全国,而近10位专家的高度评价,更说明她的成功所在。
我作过四年画珐琅美工,也搞过数年的年画、门神和桃符,并大量出版。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和了解。从书中和民间艺人那里学习过许多图案和画法,对草龙、拐子龙、团龙和龙生九子的故事和画法比较熟知。
我也临摹过南宋陈容的墨龙,历史上相传吴道子、李公麟、张僧繇等许多大画家都是画龙高手,可惜见不到他们的遗作,现在很多画龙者多系沿袭宋代陈容的画法。他的龙的确云墨翻飞,气吞山河,有《五龙图》和《九龙图》藏在美国的博物馆。
我也曾根据侯长春老师的“四海龙王”创作过《四海康宁》。我的导师潘絜兹先生也给过我许多资料和指导。从民间和书本上我了解到龙有10余个种类:最早是夔龙(见《山海经》),虺(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虬(小龙),蟠螭“无角曰螭”“赤螭雌龙也。”蛟“龙无角曰蛟”,又说“有鳞曰蛟龙”。角龙“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应龙,有翼之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火龙,以火慑势的龙。蟠龙,一般把盘绕在柱上,天花板上的龙习惯称蟠龙。青龙,又称苍龙,古代有“四灵”“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鱼化龙,“龙鱼互变”。古有“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又有“东海大鱼化为龙”即鲤鱼跳龙门之说。还衍生出“龙生九子”之说。
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龙的形象标准基本形成定式,并有了一套程式化形式,大至可分为坐龙、行龙、升龙、降龙、云龙、草龙、拐子龙和团龙等。
历史上专事画龙的技法和论述很少,只有北宋的名家董羽在《画龙辑要》中提出画龙要注意“三停”“九似”。而后的名画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论及画龙技巧和“三停九似”之说。即“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有别家“头似牛、嘴似虎、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之说。有了这定式,表现起来便有据可依。而具体到龙头,也有一定的程式,如角、耳、眼、胡、须、鬣(鬃)、鳞、背鳍、鼻、水须、獠牙、腮、唇、腹甲、下颌、舌等,又进一步规范了龙的表现形式,为一般性制作提供了方便,但常此以往,也为突破性表现设置了障碍。
我的尝试或说区别重点就在龙头上,其次在每一幅的不同情节的构思上和工笔画龙,写意造景、造势与龙的神态性格的协调一致上。
这组画中的不同区别主要在环境气氛;色调形式;动态曲伸和立意等方面,《雷鸣电叱》是蓝绿色龙,回身探首,口吐寒气,从云层中腾起,图右上方爪后一闪电划过,主题和客观情景交融。《红火升腾》以金红色为主调,一火龙拧曲着,自上而下后昂首向上,嬉戏一火红的“朱球”。通体有火焰相伴,画中中淡墨染云留白,只有身子中断在浓云中。《蛟龙出水》,一条通身洁白从水中跃出的白龙,口中喷水,身下为工笔画成的水,远处中浓墨染成的乌云,反衬出蛟龙的洁白。《风疾云淡》,一条乌龙从上跃下疾行,画中浓墨染就的云随它而行,左上角一片白亮的天空,反衬出云与龙的动势。《紫气东来》,取吉祥语,一紫龙从上方云中翻飞而出,张牙舞爪从左向右瞪目而来。身边的云时浓时淡,时重时虚,右下侧为一片留白的空间,给予画面和龙动的余地。
以上这五条龙的造型都大同小异,只在各别细小处有所区别,其余基本上遵循着《九五之尊》的造型规律,即身、首、腿、肘、爪、口、眼、鼻、须、鳍,鬃等处的刻划相似和近似。
具体到《九五之尊》的制作过程,龙头与明清大多数画法既相似又不似,而我强调了龙眼的眼神,鼻子和嘴的传神之处,因作为神圣不可欺,威武不能淫的中华巨龙,像帝王、像醒来的东方睡狮就应有一种凛然正气,一种霸气。这幅作品实现了我的这种创意,以至当约稿的朋友在取件时有一种对此龙的神态有“太凶”的评价,你们大家看了也会有同感吗?反正我听到了很多“厉害”之说。最终我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观点,没有改动而出版。据体细致的区别、特点细述如下:
一、此龙系从下方云层里盘旋而上,旋转着向画面外或朝观者而来,旋转中拧出一股外张的内力(象弹出的簧和拉满的弓),为免使人惧怕,在伸出的右爪前画一常出现的金珠火球,以内敛外张之气。
二、环境以墨为主,用写意或水彩晕染的技法根据虚实、远近、前后、浓淡和深浅关系画出流动的云气,让云与龙互动起来,适当辅以暖红色,以求色调和主体金龙颜色统一。
三、只露三只爪,(前停即头至前肢)两爪向前一伸一屈,(中停前肢至后肢处)在盘旋中有虚有实只露向后登的一只爪。
四、尾部,人常云“神龙见首不见尾”,(后停即后肢至尾稍部分)隐约在云中,以交待龙在云中的走向,增加神秘感。
五、爪和掌,我没有完全按传统去画,因觉得龙掌要按古人的熊掌画法,必有粗笨的感觉,所以为了秀气而以凤爪为参照画成。
六、肘,前人多数画龙肘处以毛为主,但南宋陈容的云龙也画肘刺,他画的刺为一堆且多,并多以墨不着颜色为主,我画肘以墨勾线,以色为辅,且作顺序排列六枝,取人们惯称六六为顺之意。
七、头部,以往人们画龙多将鼻子两边触须向前伸,我将它向后,为的是增强向前的动势,鼻子的鼻孔圆睁,形状即像牛鼻又似如意,为防呆板作一竖弧线。角应为鹿角,为简洁我只作一双竖角,每上出三小叉。最与众不同处是两腮处各生五个似匕首式护腮,并在护腮前各生一排护刺,五个意在取五谷丰登,五岳、东西南北中的五方,金木水火土五行及五土(五色土),易经乾卦九五,即九五之尊的王者之意(龙五爪意也在此)。加之上唇水须处护刺(别人没有),下颌处胡须上护刺,更给人一种不可触及和冒犯的感觉。
八、脊背上鳍,作连贯状一长一短,并以背刺支撑,即可随动势风向而飘动,也有不可近前触及之状。
九、古代金黄色唯皇家独用,今用金黄也有意让此龙有帝王之气,所以通体用金黄色,而像狮鬃一样乍起的龙鬣(鬃),也用金红色染就,再染上真金和金色云母,更加富贵气。
十、〈九五之尊〉浑身通体金黄(除耳部为灰绿舌部为红),龙眼周围以墨衬染,突出眼球亮度,以冷蓝色由外向内渲染“金红之中一点蓝”,留出白色高光,以显眼珠球状,用墨点儿贴近上部红色龙眼处点出瞳孔,使其双目圆睁虎视前方或说与观者对视,让人感觉到它浑身的力量和霸气正是通过体态动势,尤其是通过口、鼻和眼睛传达给人,此龙画法的最成功之处也就在于这点睛之笔。
《九五之尊》与其它五幅龙成功印制发行于2000年的华夏大地并传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伊朗、埃及,欧洲和美洲,也算是我用画笔成功宣传中国龙文化的一次实践,为我的画路又开出一片新天地。同时,也是使我在面向新世纪重新认识龙,并通过作品帮助人们克服旧的习惯历来造成的心理障碍,让帝王家的独宠之物--龙,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一次成功尝试。
《风云会》(参加中国美协、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五单位联合举办的“迎 ‘99澳门回归、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云龙回首》、《龙女牧羊》、《哪叱闹海》、《画龙点睛》等则是我在龙的系列作品中的一种实验,虽不特别理想,也算是龙年的记录。
丈二大的《九九归一》于1999年9月起稿,原计划在庆祝澳门回归之际完成,但繁忙的日程安排使之没能按期实现。画面上穿插翻飞着,颜色各异的九条巨龙,中间一条最大的似“九五之尊”的金龙,背生双翅,似盘旋而出。其它八条相互呼应翻腾隐现于云雾中。
2000年10月2日下午5时左右,这幅巨制终于完成了,并落款盖印。此时正是我那倔犟坎坷了一生的父亲离开今世的时刻,用恩师潘潔兹先生安慰我的话讲:“他是乘龙西去的。”为此,这《九九归一》就多了一层纪念他老人家的意思。
2000年很快即将结束,龙年也近尾声,今天整理这篇小文,一是想为填补一块从古至今没有一部专事画龙的具体范本拾遗补缺,作抛砖引玉之用,二是通过所画一麟半爪和只言片语来报答恩师潘 兹等许多老师的教育之恩。三、是纪念我幼年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我那卖苦力出身的父亲。
这篇小文若在新的世纪里,能为所有喜欢画龙的朋友提供一点点方便,将是我的一大欣慰。在此我要感谢恩师潘洁兹和黄均先生的多年教导和关怀,感谢文怀沙、刘炳森、丁井文、刘力上、雷正民、官布和马德春等先生,为我题字赋诗写文章,对我所画的龙给予亲切的鼓励和我在维护《九五之尊》的诉讼中给予的有力支持。同时也要感谢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京都律师事务所的田文昌、王川律师及为我的作品拍照和出版的朋友们。
庚辰年立冬于京华拥山书屋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