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阿里雷公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春蚕精神”显现出的文化现象--纪念潘絜兹先生逝世十周年研讨会侧记

2021-10-09 11:10:01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阿里雷公 
A-A+

  享誉我国美术界的工笔画大师、著名美术史论家潘絜兹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之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北京画院和中国画学会于2012年8月27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五楼报告厅,联合举行“春蚕颂”--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境界与贡献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著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等与会代表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六点,对潘絜兹先生的为人为艺和他以春蚕精神自勉终生,为复兴工笔画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业绩和感人故事,热情抒发各自的情感,对潘絜兹先生的绘画艺术和理论境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赞美和精辟的理论阐述。潘絜兹先生自年轻时代随父亲来京成立新学,受此影响他就有了新文化的思想,在绘画上励志复兴汉唐传统,西学东学为用。抗战爆发毅然投笔从戎随张自忠将军奔赴抗战最前线,浴血重生又抛家弃子到荒无人烟的敦煌与壁画孤灯相对,直至似春蚕丝尽,把毕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工笔画事业。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因在外地参加重大活动不能到会,特意委托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宣读了他为研讨会发来的贺信和对潘先生光辉一生为祖国美术事业的贡献,尤其是对其在中国工笔重彩画事业的复兴和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美术评论家沈鹏特作诗一首,以表达对潘絜兹先生的敬仰与怀念和对潘老艺术的评价:

  耄年前世百般成,作嫁衣裳同路人。

  情结敦煌花结语,难思潘宾艺传薪。

  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协原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央美院教授郭怡孮:父亲郭味渠和潘先生是世交,高中时我常去潘先生家,5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要出一套20位中国画大家的画册,父亲请潘先生作序,由于不间断的政治形势的变故,画册流产,后来我从人美找回这篇潘先生精美文辞。从那时父亲请潘先生作序到现在,足见潘先生在父亲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当时父亲已经去世,我拿着那篇潘先生为父亲写的文稿让潘老看时,他激动地说那是他当年含着泪写的,由此可知他们在中国画艺术领域的相知甚深。

  潘先生身体力行勤奋创作,著书立说,培养新人,制定复兴工笔画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步骤和计划,而今看来,像老人这样的将帅之才难得,他的领军作用会载入史册。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今天这么早就有这么多人能来北京画院参加纪念潘先生的会,我很感动,这是大家对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的爱戴所至。我从年轻时来画院工作,就受到潘絜兹先生的关心和指导,我在领导岗位上以后,潘老也谈心或写信为我的工作与画院的发展提出过很好的希望和建议。他人生境界高,艺术风格高尚,是在美术发展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家。他继承徐燕孙和刘凌沧等老一代艺术家的传统,又有独特的创新,我在画院画库里整理时发现很多潘先生早期的创作,那些都是他对生活的体验,发自真情实感的真实写照。是按艺术发展规律创作的。潘老勤奋异常,创作颇丰,每次到他家都能看到一摞摞小画和巨幅大作。他所主编的《中国画》是给北京画院,也是给中国美术界留下的遗产。

  一位艺术家怎样为历史留下痕迹,这也是我常思考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我想为潘老百年时在北京画院搞一个纪念展,请大家一起来搜集散落民间各处的潘老的作品,为他出一本像样的画册。我们纪念和回忆他以及和他一代的其他老画家,回顾历史重新定位历史,让人们认识和知道他们为艺术事业所作的贡献这点很重要。过去历次政治运动破坏了很多东西,我们破坏文化是一夜这间的事,可要重建要恢复就太难了!

  潘先生在美术事业尤其在工笔画发展上是运筹帷幄的人,他重视理论,重视实践,重视人材和队伍的建设,我们北京画院支持中国工笔画会的发展,咱们一起为潘老做些事,共同纪念他。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吴长江讲:潘絜兹先生在解放前持续研究敦煌壁画,60年代初带领一批学生临摹保护山西境内壁画,与张大千、赵望云等一代大家同为保护和保存古代艺术文化遗产的典范,是开创民族艺术理论道路的奠基人。他所提出的实现“汉唐雄风”,“大中国画观”,工笔画的“笔工意写和工写一家”艺术理论,是指导和引领中国工笔画事业事业的复兴和发展的高屋建瓴的方向性理论。他的理论建树和勤奋创作实践的的典范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他对当代工笔画的复兴所起到的旗帜性作用会永载史册。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何家英:在当代历届全国美展中,工笔画作品获奖超过其它画种,这标志着工笔画在美术界的繁荣景象。有这样的局面,谁也忘不了潘絜兹先生所做出的贡献。在上世纪40年代,他就提出要复兴工笔画,而为此奋斗一生。潘老的艺术有敦煌的根基,也是壁画影响他取得巨大成就。从壁画和卷轴画的影响对比,壁画不受限制,有开阔视野,规格更高。潘先生的开拓精神和为复兴工笔画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的榜样。

  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中央美院教授蒋采苹先生:我非常喜欢潘絜兹先生工笔重彩画,我是1978年初认识潘老的,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潘老发请柬邀我到北海公园琼岛的一个展厅看他的个展,那时没有现今的条件,没有暖气,照明条件也差。老人在寒风中的展厅外迎候我,使我非常感动。当我看到他的那一幅幅《花与女》、《李白妇女诗集绘》作品时,使我很震撼,潘老的技法和风格与任何人都不一样,他不重复历史和老师,太精彩了,特讲究,他画人物用结构的方法,不强调解剖,基本造型和色彩是他独有的。很久以来社会和画坛一直贬低工笔画,不理解工笔重彩画。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这要从美学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潘先生他不单为复兴工笔画竭心尽力,也在色彩学上在错彩镂金方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的作品里表现的既不是俗,也不是完全雅,是大俗大雅。我太喜欢潘老的作品了!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常务理事赵力忠:吸收壁画传统艺术,丰富营养的老画家只有潘絜兹先生,他不保守且眼光向西向东广泛吸收其它民族艺术之长,形成自己的大家风格,他的艺术不昧时政,不降新潮,不拜金风。带领工笔画会走向今天的辉煌。80年代各种画会如雨后春笋,大概有30多个,而今所剩寥寥,工笔画会而今兴旺发达,人才济济。这跟潘先生的影响和领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克讲:与潘老在北京画院同事20年,共同编辑《中国画》,潘老对有作为的美术新人发现提携常亲自撰写文章,有时还去登门拜访鼓励。潘先生对被埋没的黄秋园和陈子庄两位已故老画家,积极宣传和推动他们的画展和画册的出版,将被世俗尘烟淹没的明珠的光彩重新展现在大雅之堂。这是一般艺术家和理论家办不到的。

  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龙瑞:自己年轻时觉得工笔画费时费力,不喜欢它。后来认识和了解了潘絜兹先生,也渐渐热爱起它,潘老的艺术有黄宾虹先生一样的文化精神,是中国工笔画的精神,是一般画家不能及的。潘老的艺术雅正、典雅,有一丝古意,且气正,不追外美而是内美,细细品读,其作品中是对人心境的一种文化启迪。

  著名美术理论家薛永年:青年时代考取北京画院研修班,曾亲自聆听先生授课,终生难忘,先生遇过时代巨变,他一方面向西方看,一方面向西北民间看,从敦煌吸取营养,又善于借鉴东洋艺术,有大中国画的胸襟,是时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著名美术理论家刘曦林:从旁观和围观者的角度讲,潘先生是一位老艺徒,像恋人追怀挚诚的情人一般。40年代抛妻弃子奔赴敦煌,竟无返顾的做一个艺术的苦行僧,他是艺术家的楷模,既有创作的冲动,又有理论和具备引领众多工笔人的能力,不愧为复兴和发展当今工笔重彩画的旗帜性人物。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主席、福州美协主席谢振瓯:我羡慕潘老那些能常跟随其左右的学生,朝夕能聆听老师教诲点拨。与潘老接触机会不多,但每次都能从他那挖到宝藏,是潘絜兹先生教会了我如何研究敦煌和敦煌壁画,他让我一次只认真研究一个洞窟,不看雕像,因那是有仪规的,而敦煌壁画是要从线条色彩,人物服饰,社会背景,历史人文多方面研究,可吸收大量文化信息的学习对象和历史传播的载体。对常书鸿先生和潘絜兹先生两位历史人物的历史文化贡献是不同的,常先生做敦煌艺术的研究者,是敦煌的保护神,他培养对敦煌文物保护的工作从人材到临摹复制,资料的建档编制到洞窟的修缮都作了大量工作。而潘老的研究是发扬,他从那里走来,胸怀恢复汉唐华夏雄风壮志,著书立说,竭力以古典文学和诗词为题材,进行探索革新,创作了大量的工笔重彩画作品。先后成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和中国工笔画会,团结全国的工笔画家,经20余年终于实现复兴工笔画的理想。

  纪念会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上下午又分茶歇前后的上半场下半场。因两天压缩成一天的会期,每位特约嘉宾只有10分钟的发言,这简短的10分钟,让每位对潘老的崇敬和怀念者只能将追思发自内心的千言万语极尽精炼和浓缩,使得这些短语都成了评价潘老的为人为艺,对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无私奉献“春蚕”精神的经典之句。尚辉和刘健两位学术主持在每位佳嘉宾发言后再给予简单精练的点评,使这些经典之句更深入人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萧玉田先生,既作为画会领导的传承人之一,又作为潘絜兹先生的弟子,发言时几度哽咽落泪,回顾恩师生前对包括他及荣子林、罗远潜、贾冕、袁翔和我的谆谆教诲,老师敏于言纳于行,大静大慧,充满睿智。记得在工笔画势处底谷时,老师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当历经几十年努力,工笔画回归主流,潘先生又庄严宣告,工笔画终于转衰为兴!

  恩师要求我们敞开胸怀,开阔眼界,从民间的、民族的、外来的、当代的、中外古今借鉴吸取营养,取为我用,在多元的世界艺术中显示出中国画的魅力,用大中国画观,实现伟大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接纳和消化一切有利中国画发展的元素,使之成为今天创造的中国艺术的新传统,耸立世界,传承万代!

  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林凡和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代会长冯大中及李魁正、王镛、林木、胡勃、王天胜、刘龙庭、陈醉、牛克诚、吕品田、陈履生、夏硕奇等众多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也都先后用充满激情的发言来缅怀潘絜兹先生的人生和艺术,潘絜兹先生的儿子潘贺做诚挚的答谢辞。潘老家乡的县领导程浩代表与会的编纂《潘絜兹先生年谱》的著名作家王文政和同行发言。

  通过这场纪念潘絜兹先生的研讨会,与会嘉宾从各个角度阐述和解析潘先生的学术思想,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接触潘老,亲身体会他那使人忘怀和感动的故事,重温他的教导和人格魅力。这应该是自上世纪开始的艺术复兴,或曰文艺复兴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以潘絜兹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接力,是康梁变法、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只不过那些运动有些是疾风暴雨式的,工笔重彩画复兴的过程是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渐进方式,是一种近乎朦胧的,和风细雨式的文化复兴现象。从清末到抗战前后已经有一批批励志中国画出新者在探索,从吴友茹、邱石明、徐燕孙、张大千、吴光宇、陈少梅、陈之佛和于非闇,从刘凌沧、吴光宇、潘絜兹、刘继卣、任率英、王淑晖、愈致贞、田世光、潘素、喻继高、黄均、刘文西和陈白一等一批批老工笔画家带领中青年一道探索复兴工笔画的接力,共同唤来了今天。

  当潘絜兹先生提出重振汉唐雄风时,他和部分画家竭力去努力了,也出了部分有份量的作品,但随着潘先生的离去,旗手易帜。今后的中国工笔画学会应该如何运行?工笔画复兴事业该如何继续?今天中国工笔画学会在中国美协、中国画学会和北京画院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成功举办纪念潘先生的活动,在当今纷繁陆离的商潮奔涌的大背景下可谓意义非凡。对弘扬潘絜兹先生那“春蚕到死丝方尽”、“心似顽石甘铺路”的精神尤为重要。其实潘先生在给我们留下的教诲和对某一画种的具体看法和指导,以及技法如何运用和须注意的问题的同时 早就历数了在艺术大繁荣的背景下的画界8大弊病:1.疏离生活,源泉枯竭。2.画家素质偏低,修养不足。3.视野不宽,缺乏远见,短期行为。4.趋时投机,见利忘义。紧盯市场,甚至制造伪劣假冒。5.盲目崇洋,端着金饭碗讨饭,到洋垃圾堆里觅宝。6.故步自封,甘当遗老遗少。7.小有成就,便自封大师,欺世盗名。8.玩艺术,自娱而已,忘了大方向和艺术的功用。

  目前在工笔重彩画的行列里的确存在着像美术理论家和工笔画家们议论的:中年画家“高原区”现象,即功成名就后就不再去做那费时费力的似“春蚕吐丝”的作品,转而利用已有的功绩和地位,去谋取轻松实现的实惠和利益。忘记了是工笔重彩画大事业给予其的光环和荣誉与地位。忘记了付出--回报,回报--付出的良性循环才能造就像潘絜兹先生一样载入史册的光荣定位。

  恰逢潘先生纪念会召开之际,北京画院的原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吴休先生八十岁艺术回顾展同期展出,从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位类似潘老的传统型画家一生艺术追求探索的足迹。在他自撰前言的文字中我似乎看到了恩师潘老的影子,其最后的结语让我感触颇多。他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和深刻的变化,(恩师走后这十年变得更大)在我的艺术生涯晚期,面对时代浪潮滚滚,党的艺术方针、路线虽然是明确的,但“世界大气候”的影响相当强大,中国画家当何以应对?被西方美术所惑?被艺术市场化所诱?被不良传统所缚?被“自我表现”所迷?被个人名利所累?……但我愿如屈原所言,并略添几字,路漫漫其纷乱,坎坷且修远兮,吾当上下左右而求索。这里同样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位有理想有抱负,为守卫或曰弘扬复兴中华艺术的艺术家佐证了潘先生的艺术思想之超前与崇高,及艺术主张、立场之坚定。

  笔者相信,通过潘絜兹先生十周年纪念研讨会的举办,以及会议视频的传播,与会嘉宾发言文稿汇编文集的出版发行,潘絜兹先生的“春蚕精神”会进一步给予中国画界有志追随先生的后来者以鼓励,这一越发明确和自觉的文化现象会像春雨和甘露,洒满祖国的中国画园圃,尤其是中国工笔画的园地,当那艺苑百花开得更繁盛时,潘絜兹先生和他同辈并肩奋斗的前辈们会含笑九泉。

  王明明先生非常理解潘絜兹先生的为艺为人,他们可谓相知且知己,他认为潘先生为中国工笔画或者说为整个中国画艺术事业的贡献和人格的光辉,我们理解和宣传的太晚了,今天看来,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和颂扬潘老都不为过。所以王明明先生明确主张在潘絜兹先生2015年百年诞辰之际,为先生办一次像样的作品展。若如王明明先生所承诺和主张的,结合中国美协,中国工笔画学会和中国画学会以及潘先生弟子与美术界同仁的通力合作,成功举办潘先生百年展,《潘絜兹画集》和潘絜兹先生“文论、题词、题句和诗歌汇编(暂定名)”能出版发行,会把这一文化复兴的现象推向高峰,以至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和行动中,率先实现潘絜兹先生那一代人梦寐以求的中国工笔画之“汉唐雄风”的伟大复兴之夙愿。为此,潘絜兹先生会慰笑于地,欣喜于天!

  2012年9月2日零晨1时于京华

  9月11日定稿于鹤风堂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阿里雷公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